挺有意思的一篇文章。
2008/10/28 21:30 【鉅亨網陳律安‧外電報導】
市場泡沫就像A片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什麼樣才夠格,卻沒有人能夠給一個確切的定義。如果你想要更進一步的去闡釋它們,不可否認,一開始會挺好玩的,但最後你只會感到無聊及困窘。
泡沫對經濟專家們來說,也是相當困窘的一件事。 專家們當然知道泡沫如何成形,但對泡沫的定義卻十分模糊,也許這與大家都太安逸有關。有些人說泡沫成形主要是心理成因,也有人說泡沫是由政府一手促成,甚至還有人說有些最著名的泡沫,其實根本就不是泡沫。
這三項泡沫成因中,心理層面最容易解釋:人們很容易受到他人影響。他們看到隔壁鄰居致富,不禁自己也做起發財的春秋大夢。他們以為,1929年的股市、 1999年的網路、2006年的房產之價格只會上升而不會下 滑…而一窩蜂的投資群眾總是盲從,在股市近高峰時入 市,到最後不得已只能在股價低時脫手。
《Forbes》分析指出,這對想要解釋市況的經濟學家來說,問題變得相當棘手,因為主要的經濟學模型並未將投資人的「盲從心理」計算在內,所以有些經濟學 家開始與心理學家,或著甚至是神經生理學家合作,來共同尋找泡沫的答案。
劍橋大學的經濟學家 John Coates就是其中之一。 他研究了網路泡沫成形時的華爾街交易員,而有了驚人發現。這些交易員在證交所中大吼大叫,表現的像他們正處於亢奮狀態似的,但事實上,他們的確十分亢奮, 而這一切與睪固酮息息相關。
睪固酮使雄性動物變得更具攻擊性且更願意承擔風險,就短期來說,這意味著贏者恆贏,但從長期看來, 這代表著承擔了過多風險。
於是 Coate開始懷疑那些獲利的交易員是否也分泌很多睪固酮,而幾樣唾液樣本證實了他的想法。能夠獲利的交易使交易員睪固酮水平高漲,也誘發了更多風險承擔,而賺越多就激發了越多睪固酮。但當風險並未換來獲利時,睪固酮不再起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壓力荷爾蒙皮質醇。
這些科學上的解釋幫助我們了解泡沫如何成形,也 為如何避免同樣的事再發生找到曙光。但單靠這樣就要 解釋泡沫,還是讓人感到有哪裡不對勁,畢竟好像太過 輕而易舉了些。事實上,如果你更仔細檢視那些泡沫, 會發現泡沫成形絕對沒有那麼簡單。
歷史上著名的大泡沫-密西西比貿易公司於1717年 成立,它靠著法國政府承諾的25年壟斷經營權,雖然經 營狀況不善但股價卻依舊飆漲,到1720年時泡沫終究還 是幻滅。從這裡可以看出政府對泡沫成形的確有推波助瀾之效。
而現在的信貸危機中,政府也難辭其咎。美國政府除了調控市場不力外,聯準會寬鬆的貨幣政策、二房讓次貸者得以借的到錢等,都是怪罪的對象。市場心理學也許解釋了泡沫的部份成因,但還未給我們一個完整的答案。
史上有名的1637年荷蘭鬱金香狂熱,則可能根本就不是個泡沫,雖然在當時的荷蘭鬱金香價格狂飆,最後泡沫化時價格只剩原來的1%。但無可否認的,原本的球根其價值依然可以換得一棟房子,便宜的是那些後來的花卉成品。舉個現代的比喻來說,就像好萊塢電影的毛 片價值高達數百萬美元,但其複製品價格可能就不值幾個錢。
經濟學家最終將對泡沫有更深入的了解,當然前提是他們必須能夠理解貪婪的群眾、一窩蜂的心態、政府的無能。但有一件事情大家都不應該忘,那就是市場若出現過熱的狀態,離感冒的日子大概也不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