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裡記了什麼?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麥肯錫論析-全球商業版圖立起2項新標準

2009-03-24 工商時報 【文/Ian Davis 譯/陳虹妙】

 商業版圖已經出現根本改變;明日的環境將大不相同,可以清楚看到目前經濟衰退的情況與以往的不景氣有很大差異,我們所經歷的不僅是另一次商業週期循環,同時還將進行經濟秩序重整

 對某些組織來說,短期內救亡圖存是唯一要項。其他組織則試圖航越不確定性迷霧,思索在危機解除以及一切回歸正常後應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問題是,「正常」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沒有人可以確定危機將會徘徊多久,不過我們發現最後結果並不會與近幾年來的正常情況一樣。新標準將由有力的力量共同塑造,這些勢力有些直接來自金融危機,有些很早前就開始運作。

 新標準1.在整個系統中,很明顯的財務槓桿機會將大幅減少。須知道,導致此次危機的槓桿之所以大增的來源有2個。

 首先是因財務創新導致債務合法增加,這些新工具及方法原是用來降低風險並為經濟增加價值。再來,因為誘因錯置、不負責任的風險承擔、疏於監督及詐欺所造成的信用泡沫。前者的終點與後者的起點是什麼,已成為一個價值數兆美元的問題,但毫無疑問地,未來會承擔的槓桿水準將會明顯低許多。仰賴高槓桿的商業模式將面臨收益降低。透過實質生產力增加這類傳統方式提高股東報酬率的企業,將會得到獎勵。

 新標準2.政府的角色擴張是另個關鍵特色。

 在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政府永久地重新定義政府在美國金融體系的角色。所有跡象顯示,一個具同等重要性的管制重整將要來臨。有些企業歡迎這個結果,理由在於管制系統的現代化顯然已經停滯不前。有些企業則認為這些改變是有害的政治干涉。無論哪種立場,事實是全球各國政府將主導這些過去不太受到管制的產業,像是債務保險。他們也將要求對沖基金等投資工具,提出新的透明度及揭露等級,同時會干涉過去全由企業董事會作主的決定,包括執行長薪酬在內。

 雖然金融服務產業受到最直接的影響,不過政府影響力提高將帶來廣泛衝擊:新的金融保護時代可能重現。危機可能產生一個好的結果,是全球金融協調與透明度將提高。不好的結果是,保護主義者政策將造成企業更積極將資本移動到最具生產力的地方,進而抑制到經濟成長,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企業必須有所準備以防萬一。

 全球經濟重心向東傾

 槓桿降低以及政府影響力提高,這兩股力量雖然直接來自於金融危機,但是其他力量已在運作,而且透過近來事件更進一步強化。

 例如,在危機開始之前很清楚地看到美國消費力量可能無法持續成為全球成長的引擎。消費仰賴收入成長,美國收入成長自1985年以來一直是透過一系列單次性的因素所推動,例如女性進入工作職場、大學畢業人數增加等,但這些因素今日已不再能夠發揮作用。

 再者,雖然嬰兒潮世代的消費高峰協助推動1980年代與1990年代的消費水準,但是隨著這群人口年紀漸增,甚至在房市及股市財富蒸發之前就開始仰賴金額太少的退休金儲蓄過活,消費水準將會下降。

 將有愈來愈多尋找高收入及消費成長水準的企業,把注意力轉到亞洲。亞洲成長的基本推動力量,像是生產力增幅、科技採用以及文化與機構的改變,並沒有因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而停頓。而且亞洲經濟體即使在最近幾個月內快速惡化,也不可能因為這次的危機就停滯不前。最大的未知數在於,因為目前的問題而對西式資本主義多所指責的情況,是否將導致反應強烈及自我毀滅的政策。如果能夠避免這個情況,全球的經濟重力中心將持續往東方移動。

 經過這些風風雨雨,科技創新將持續,增加人類知識的價值仍未曾稍減。對充滿天份的反向投資人及科技人員來說,接下來幾年將特別豐收,因為這些尋找高風險、高報酬機會的投資人,將把注意力從財務工作轉移至基因工程、軟體與潔淨能源。

 可以確定的是,當我們終於進入後危機時期,商業及經濟情況將不會回歸到危機前的狀態。蓄勢待發的企業CEO如果希望組織能在新標準中捷足先登,必須去注意對其客戶、企業以及產業來說,哪些已經改變,哪些依然維持不變。對已經準備妥當的公司來說,未來可能性將一樣豐富。

(摘譯自The McKinsey Quarterly Mar. 2009《The new normal》)

沒有留言:

光電大未來-光電新聞整理